这篇剧评可能有剧透
我喜歡這部喜劇。
不僅是因為它揶揄少女漫畫卻又歌頌少女情懷的搞笑方針,更是因為我喜歡作者對「中性或異性」這個性別梗的拿捏,有著巧妙又不越界的獨到之處。
我先看的是漫畫原作,不過我是在看動畫中,才領略了自己喜歡的理由。動畫如今正如火如荼的每週播放中。
在很多的影視作品裏,「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的脫鉤,常常都能製造笑點(六人行不就常常揶揄某對情侶的夫妻角色互換嗎?)。在慣來強調角色魅力的漫畫與動畫中,這類梗自然是會大量出現的;同人圈的放大或許也是推波助瀾之因。
然而,我們常常都知道,很多時候這類笑點是建立在有些不公平的社會機制上的東西。
例如:
當某些作品的女角表現亮眼且常常擔任有擔當的角色,像鋼鐵人三的女一,有時候觀眾會冠上「男主角」的笑稱給她。
當某些作品的男角常展現他猶疑迷惑且略為脆弱的性格,像jojo第七部的主角,有時候觀眾會冠上「女主角」的笑稱給他。
其實不管哪一種,都或多或少隱含了旦角的「社會性別」身分在其中:男人就該有擔當有表現,女人能合理表現軟弱之處。
這些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的複雜互動,牽扯很多。娛樂作品當然沒理由也通常沒那能耐去解決這些誤解;反之,娛樂作品如果可以解決,那還需要同志研究者做甚麼?(笑)
只是,作者表現這些性別印象的手法,也通常透露了作者自己對性別的想法。
通常
有些作者玩弄性別梗時,會讓我感到廉價的是:
1, 作者以異姓身分去想像自己想看到的性別,出現了同性讀者難以理解的人情互動,成了「想像性別」
2, 作者明白異性與同性的差異,但因為搞糟了「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的落差,寫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問題
藏王大志的表界作品就常常讓我有這種感覺。
她(她們?)執筆原作的《公主公主》(プリンセス·プリンセス)基本上就是個「想像性別」的典型:在故事中扮演女孩取悅男校學生的男人們,既不是質疑自身性別,也不是對自己性取向有所質疑,只是單純外貌可以有女性感的普通男性。這樣鋪陳的三個男人,你要我這男讀者相信他們可以接受自己從沒有對自己樂在其中這個問題去思考過,實在不是很能接受--至少,我沒遇過男性圈子有這樣沒憂沒慮的人。
《月刊少女野崎同學》編劇巧妙的地方,就在它雖然完全建構了一個「社會性別」與「生理性別」脫節而笑話不停的敘事筆法,卻又同時非常嚴謹的不讓故事淪為「想像性別」的脫韁野馬。
故事中的四個要角,都被作者安上了性別的錯落:
野崎梅太郎高大結實(男性的生理性別)
卻以筆名夢野咲子畫少女漫畫(女性的社會性別);
瀨尾結月身材出眾(女性的生理性別)
卻因為爽朗又喜於運動的個性,被野崎以男配角的身分畫入漫畫中(男性的社會性別);
御子柴實琴外表俊俏(男性的生理性別)
卻因為喜愛雕花與少女情懷,被野崎以女主角的身分畫入漫畫中(女性的社會性別);
鹿島遊高挑軟語(女性的生理性別)
卻因為善於跟女性交際到被男人既妒,被野崎以男主角的身分畫入漫畫中(男性的社會性別)。
她們的「社會性別」反差並不是嬌揉或出於性向質疑,而是一股理所當然也毋庸置疑的生命面相罷了。他們並不異於常人,也不煩惱這種反差問題,那些彷彿都只是刻版印像上,在戲外的我們想多了的東西。
這或許才是真正的本質,那就是自然的生活,自然做自己,而不是在性別的衝突中強要改變或接受。
我喜歡這種自然而然的,不刻意去讓角色變成某種性別印象,卻又確實在顛覆性別刻版的人物塑造。